close

  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需要掌握「及早培養」的原則。很多父母都是在孩子長大後,才覺察到生活能力的重要,其實,生活習性的養成也有所謂的「關鍵期」,若是導因於不同因素(例如:過於寵愛、嚴厲限制、疏於教導)而延誤學習,日後的成效常常事倍而功半。

  一般來說,一至三歲是養成生活能力的黃金年齡,生活中的任何經驗都可以成為學習素材,其中收拾玩具通常是最好的學習情境之一,但是這也是父母的困擾所在。
收拾玩具,在孩子眼中難度相當高。孩子收拾玩具的經驗需要不斷地被教導,藉由計畫性的引導策略,才會讓孩子在混亂、多樣化的玩具類型中找出收拾的頭緒。父母要讓孩子養成具有「分門別類」的收拾技巧需要做的是:

一、幫每一類玩具找一個家
  培養收拾玩具的能力,首先是教孩子將不同類別的玩具放在一起,例如:樂高積木、娃娃家、車庫、黏土工具組,這些都是幼兒常有的玩具類型,只要購置幾個易於收納的收拾盒,並在外盒貼上照片即可,這也可做為手足間的分工之用,例如:弟弟收小汽車和積木,姊姊收芭比和黏土,可避免不必要的紛爭。

二、重視玩具的購置過程
  玩具日後的收納問題,其實在買玩具時就需要考慮。盡量減少購買體積過大、外型不規則的玩具,以免造成收拾的困擾;而且每買一個新玩具時,就要主動詢問孩子:玩具應該住在哪一個「家」呢?藉此,可以強化孩子的分類與歸類能力,也能引導孩子正確的收拾方式。

三、重建玩玩具的規則
  為了保持對玩具的新鮮感,不妨將家中的玩具整理分組,並每兩個星期更替一次,您會發現這樣的安排,孩子玩玩具的專注力增加了,由於玩具量減少了,也會減輕孩子自行收拾的難度。父母若能增加玩玩具的指令,例如:要求孩子「收拾完一件玩具之後,才能再玩另一個玩具」,那麼孩子很容易在遊戲過程中養成收拾的好習慣。


如何讓孩子心甘樂意收玩具?



米媽常有這樣的想法,這些年來處理事物的智慧與能力,是被逸仔與昕仔栽培的!


「孩子栽培父母」的說法是一種幽默的觀點,尤其遇到棘手的教養問題,常會發現理論不如身體力行的實際。


米媽個人覺得,以勇氣與誠實面對教養孩子中的挫折,是生命中重要的經歷。


我省視著自己透過孩子幫助自己成長、成熟...在吵雜的環境中聆聽孩子的聲音而改變。


在原則以外,需要加上智慧,這是面對不管用的公式辦法的解題。


在逸仔與昕仔的幼幼期時,我曾以命令、負責、處罰的方式,來應對幼幼期的逸仔與昕仔不收拾玩具的問題。


熟知我的朋友都知道,當時米媽的衣櫥暱稱「阿伯」,當孩子不收玩具時,玩具會收在「阿伯」家一個月;孩子因著恐懼被剝奪的樂趣而學習整理玩具。


這些指令是否簡單的可怕?


孩子的守紀律是否僅是純粹的懼怕?


這個方式能應付到幾歲?


面對這些質疑,米媽內心不斷有種聲音輕聲地詢問著:


難道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嗎?


我開始尋求讓孩子從內心主動整理玩具的方式,思考著整理玩具的態度,也許做家事的態度延伸。

父母照顧孩子,不僅僅是照顧,也需要提供管理的方法,這是我需要花腦筋思考的重要學習!


觀察著逸仔與昕仔使用玩具的方式、收納的方法、對玩具的喜愛程度....我捨棄了專家的各式說法,從孩子的特質與家庭生活方式作為切入點。


有些孩子是聽覺型,透過語言的溝通便可以達到執行的目的。


有些孩子屬於行動派,需要一同工作的慨念,執行收拾玩具的動作。


溝通或是陪伴的方式解決收拾玩具的方式,過程需要不間斷與充足的耐性動之以情。



我學習與孩子溝通整理玩具的理由,不只是指令,而是給予想法~


1.玩具需要回家,回家是為了休息


休息是為了更長遠的路,為了與玩具成為長久的好朋友,也要學習照顧它們!


好好休息的玩具,才能陪伴孩子玩得越久!




2.陪伴孩子一起收拾玩具,不僅是口頭上的指令


有些孩子需要父母一起身體力行,一起收玩具也是一種樂趣。


但是請注意,身為家長的你是幫手不是主力,因此整理的過程可以使用「諮詢」的態度問孩子,該如何執行整理計畫?


當孩子可以清楚地表達與整理時,給予鼓勵與讚賞的眼光,這也是孩子成就感的來源




3.孩子不收拾玩具時,讓孩子明白不收玩具的後果


四處散落的玩具可能會讓其他的人絆倒受傷,或造成環境的凌亂讓媽媽辛苦一整天的工作因為玩具的未歸位而匱乏。


米媽會扮演著揉腰辛苦的歐巴桑,加上扭曲的臉部表情,訴說自己整天的辛勞......孩子心疼母親,會施出愛的援手!


當孩子完成這些目標後,米媽一定會說上一句:


媽咪好感謝你們的貼心,有你們的幫忙,媽媽會越來越健康與年輕~


孩子樂於知道自己在父母的世界中具有何種地位!


孩子喜愛成為媽媽貼心的孩子與好幫手,給予孩子正面形象的肯定,他們會往好幫手的方向前進




4.玩具的輪值表


喜新厭舊是一種特質,所以米媽通常不會給予太多玩具,我訂立了玩具輪替表,讓休息的玩具輪流出席。這有益於孩子收納與時間的概念。




5.聆聽孩子不收玩具的理由,以孩子為導向的智慧


生活中有些事情與表面看來一樣卻大不相同,同要的,收玩具有理由,那麼不收玩具也有理由。


好好聽孩子說,像似聽見孩子訴說事件的脈搏,孩子對物品的尊重,有時來自於家庭價值觀


仔細問問孩子吧!從他們的眼裡看見大人的世界,對物品的珍惜態度是什麼?




6.公領域與私領域的玩具


我曾在《排行不同,教養大不同》的手足文章中提及,區分孩子公領域與私領域的玩具。


私領域的玩具是個人物品,是個人責任,是個人的祕密收藏。


公領域的玩具是分享,可讓家中客人的孩子,或手足間一起共玩!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理解父母需要的不是原則清單,而是將待人處事的智慧,透過善意的溝通與處理的方式,傳遞身為父母內心的價值觀。


原則是基礎,就像是一群群的數字與字母符號;知識是理解世界的方法與手段;一旦學會這些基礎,需要智慧。


智慧與孩子的真實相遇時,在生命中遇見複雜的原則,能創意地提供應用!


紀律與關心,是許多智慧的累積,給予正向的理由、建立孩子內心的次序,這是米媽的建議


相信與多有創意的媽媽,會找出更多種適合自己家庭的解決方式!


以上,是米媽的回應!




 


一坐進有幼兒的「車」裡,常常一眼就會看見什麼?沒錯!就是東一個、西一個玩具、書之類的幼兒專屬用品,椅子上有,地上也有!一踏入有幼兒的「家」,你總會不小心踩到什麼?是的!也是那左一個、右一個的玩具、小汽車、和麥當勞附贈的小玩具,小孩的玩具角有,客廳也有!而你也常會聽見成人這麼說:「沒辦法,孩子小,不管怎麼教,就是不會收玩具!」


家有小小孩的家庭,甚至幼兒園,就得跟「雜亂」扯上關係嗎?而孩子小,就真的得與「不會收玩具」、「不喜歡收玩具」劃上等號嗎?那真是冤枉呀!其實,要幼兒養成收玩具的習慣並不難。成功的條件,就在於順著孩子的成長特質,也要看成人的支持度有多高。換句話說,大人和小孩都有分兒!


善用幼兒的成長特質,是成人在推行任何教養目標時,首先要去思慮的。


喜愛秩序,是幼兒的本能


仔細想想幼兒的生活細節,你一定不難發現,其實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在「尋找」規律。也就是說,成人在照顧孩子日常生活起居的細節上愈有規律,孩子就容易適應,愈有安全感,也愈快樂。比如說,你在替小嬰兒換尿布時,總會拍拍他的手腳、與他唱唱歌。不久,你的小寶寶就會在換尿布時,睜大雙眼和舞動手腳,表示他正等著你拍拍他的手腳、與他一起唱唱歌。假如你忘了這麼做,會讓他覺得不對勁,他會有皺眉、甚至小啼哭的反應呢!



同樣的情況,也會出現在幼兒身上。比如說,家裡的垃圾桶換了位置、你把他的小被被或枕頭換了方位、唸故事書跳了一頁,他們都會抗議,堅持要放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方位、不能漏一頁甚至一句話。這些現象,都不是孩子故意「龜毛」,而是他們對事物的秩序很敏感;對生存的環境,有規律的需要。因為秩序和規律,讓他們能掌控環境、適應環境、喜愛環境。孩子天性對秩序和規律的需求,就是讓你能夠成功帶領幼兒養成收玩具習慣的基礎呢!


再來,就是考慮環境設施。我們要讓「環境」本身能「推動」自行收納的經驗,讓孩子輕易的達成他想書寫、表達、繪畫、操作等各種動機。所以我們要在孩子的生活環境裡,為他預備能夠自己拿得到、放回去的工具和家具。讓環境的硬體設施,「鼓勵」收納和探索的行為發生,讓環境的氛圍自然的「帶動」收納和探索的習慣。因為收納習慣的進展不是獨行俠,它必定與環境裡的每個生活環節緊密相連,也互相助益。所以我們要用心的為小小孩準備有效的收納環境。


因為環境會「代言」這是「你的」玩具、你的空間,所以也是你的責任去維護它。而環境也能「暗示」行為和情緒,所以收拾玩具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你能讓環境保持整齊,是一件利己也利他、讓人高興的選擇。所以你為小小孩預備的那個小空間,會「邀請」他做那樣的選擇,因為我們想訓練孩子「收玩具」的最終目標,不應該是一種規定,而是一種對生活習慣的「選擇」。



4原則,打造友善收納的環境


在家中的一角,為孩子布置專屬的小空間


讓孩子在家中擁有一個屬於他自己的空間,是第一步!這個空間不需要很大,可以只是一個孩子和大人常在那兒「出沒」的小角落,比如說介於餐廳和客廳的一小面牆、或一個小角落。尤其孩子年紀愈小時,他愈需要能「看見」你。否則,他會覺得不安心,也就會常常要把玩具或書,搬到你在的地方。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增加了收玩具時所需的時間和空間;最可惜的,就是不能讓孩子看見和體會,原來「收玩具和物品」是一種隨手之勞,也是一種習慣。所以能常常邊玩、邊看見你的一面小牆,會比一個單獨、富麗堂皇的空間來得有用、實際和有效率,尤其在孩子年紀還小時!


能獨力拿取書本或玩具


在那個小空間裡,要設置適合孩子尺寸的收納家具,像是高度適中的架子、大小剛好的置物小籃子。架子讓孩子能自行拿取和放回玩具及所需的物品,小籃子能讓孩子把圖書和其他玩具分類放置,而且數量不能多,讓小小孩能自行拿取(甚至是一個爬行兒),也能漸漸養成自行收拾的好習慣。


多年前去一個朋友家拜訪,她覺得她三歲的孩子好難教,怎麼都不肯從頭到尾把小汽車收完。我到孩子的小空間去看,果然正如我所料: 一個大籃子裡,裝了層層疊疊的大小玩具車,孩子當然無法養成收納的習慣,因為他會不斷經歷挫折:



1. 每次他要玩車子時,因為車子太多,他必須把全部的車子倒出來,才能找到他想玩的那幾輛。


2. 等到要收小汽車時,那上百輛的車子,要小小孩的手收到什麼時候呀?


因此,我給了那個朋友以下建議:


(1)以不同的兩個籃子,將大小不同的玩具車分裝。大小適中的籃子,不但讓孩子能輕易的分類大小車輛,也讓孩子能輕易的將籃子拿出和放回架子上。


(2)每一個籃子內的車子數量不能太多。因為數量適中的車子,讓幼兒能輕易找到他想玩的,也很容易把所有車子,收回籃子裡。孩子同一類的玩具太多,成人應該把一部分先收起來,然後以定期輪替的方式,讓它們回到孩子的生活空間。過多的玩具,並不會豐富孩子的探索,反而會讓玩具的特性無法顯現,沒有機會被仔細反覆的探索和發現


有了合適的環境,接下來就是成人的支持度了!成人的適齡帶領,是孩子把收納當成是日常生活一部分的起步;成人的堅持度,是孩子養成收納好習慣的關鍵!


以邊說邊引領的方式,帶著較小的幼兒收玩具


比如說,剛開始時,成人以手扶著孩子的雙手,一起從架子或小籃子裡,拿出玩具。然後以同樣的方式,帶著幼兒把玩具或書放回架子上或籃子裡,然後稱讚他的行為,讓孩子感受到是他把玩具收好。


堅持收玩具是生活的一部分



對較大的幼兒,讓收玩具成為每天作息的一部分。比如說,收完玩具才刷牙、念故事書、和上床睡覺。一件事沒做完,下一件就不會發生!這種「自然結果」的方法,比較不會讓親子間陷入爭鬥,也讓孩子了解,是他的選擇影響了結果。


一個有效、讓孩子養成習慣的收納環境,不是指多豪華的設施,而是適齡和適量的考量!



現任台北政治大學附設實驗國小研究部主任的游雅婷,在家是女兒的娘,在校則是學生的媽。在某次演講中,分享自己擔任班級導師期間,如何教導學生整理桌面與抽屜,以提升上課的專注力,當場成為家長挖寶、請教的對象。她提供居家與學校收納整理的小撇步,協助孩子養成收納整理的好習慣。


「花片要睡覺了,請帶它回家。」這不是繪本故事的對白,也不是小學國文課的造句,而是我家提醒女兒收玩具的通關密語。



和大多數家庭一樣,自從女兒出生後,我們家的東西愈來愈多,尤其是玩具和故事書,為了不讓家裡變成夜市、東西堆滿地,我和先生常叮嚀女兒要自己收東西,卻叫不動。有一天,先生要女兒和他一起收拾。看著爸爸東收收、西撿撿,女兒覺得有趣也跟著做,父女倆就合力把家裡整理得乾乾淨淨。模仿策略奏效後,幾次下來,女兒把收納當做是和爸爸媽媽比賽,愈做愈好,也因此變成我們家的親子遊戲。


任何的學習都是模仿而來,收納能力也不例外。大人希望孩子培養收納能力,不能只要求他做,而要教他做,讓他知道可以怎麼做。在家裡,我會準備收納箱(或利用舊紙箱),帶著孩子把東西簡單分類,收到不同的收納空間,例如同樣大小的書擺一起、不同類的玩具分開放。如果是兩歲的小女兒沒把東西收好,我還會打心理戰,告訴她:「某某玩具要睡覺了,請帶它回家。」小女兒聽到後自然想去做;這種擬人化的方式對年紀小的孩子很有用,因為它讓收納帶有情境,變得有趣,正好抓住孩子喜歡玩遊戲的心理。



由於我在國小任教多年,在教學現場,老師就是學生的媽媽,許多經驗讓我知道,孩子的個人衛生習慣好不好?教室裡的個人空間是否整潔?可是會大大影響孩子在同儕間受歡迎的程度。所以,在教學現場我也運用一些技巧,讓學生養成自動收納的習慣。


學會收納,人緣變好


我第一年帶班時,班上有個壯壯的小男生,人緣不好,常與同學起爭執。觀察一段時間後,我發現他最容易在打掃時間和同學吵架,因為他體型壯,不喜歡把書包放在椅子上,直接就往地上擺。到了打掃時間,同學覺得地上的東西就是該清掉的,雙方就吵起來。後來我嚴格規定地上不可以放私人物品,陪他整理書包,把部分東西收到抽屜或櫃子裡,減少書包所佔去的座位空間,讓他可以把書包放到椅子上。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動作,他和同學吵架的次數減少,在班上也愈來愈受歡迎。


收納其實也是一種空間規劃,在教室裡,我會規範出幾個不同的空間做收納,讓學生清楚知道東西該放在哪裡。而且一個具象、有限制的空間,無形中會產生約束力,對養成收納習慣很有幫助。像我們教室後方的矮櫃上就有方形塑膠籃,讓同學擺放水壺;如果同學帶籃球來,我會在教室後方準備收納箱或大紙箱,讓容易滾動的籃球有自己的家。之前和南投普台國小校長分享教學經驗時,我還學到了利用伸縮桿讓學生擺放冬天的厚重外套。實際運用在我們班上之後,不僅同學會自動自發掛好外套,教室看起來也更整潔了。



除了教室裡的空間,我也常叮嚀學生整理書包。因為只要發通知單、學習單,很容易聽到「我的單子不見了」這類的話。仔細找找,才發現不是夾在課本裡,就是塞在書包角落,皺得不像話。為了不讓這種「莫名消失」的情形再出現,我會帶著同學整理書包,把課本、作業簿分別集中成一疊放,而各式各樣的單張文件,先集中放在L型文件夾,再收進書包,並且提醒他們至少每兩個星期要檢查一次。學會這些小撇步之後,班上學生漸漸都能自己把書包整理好,現在,L型文件夾更成為很受歡迎的獎品呢!


放手讓孩子整理收納的準備方案


分門別類,是成為收納整理高手的第一步,也是小小孩也能有所貢獻的地方。決定由孩子負責的部分,建議交由他們自己分類,以孩子認為清楚方便的方式為主。


衣物:大人在摺衣服時,至少可讓小孩協助配對襪子,或區分上半身、下半身衣物。


文具:可分為家庭共用與孩子個人使用,讓孩子打理個人使用部分即可;個人使用也可再區分為常用或不常用的文具,常用者如筆、尺、橡皮擦、剪刀等,可放在取用容易處(如筆筒、桌上型抽屜組);不常用者如水彩筆、蠟筆、硯台等,則可收入抽屜中。



玩具:大致上可依照玩具的種類與數量,來安排合適的收納容器與場所。大賣場常見可自由堆疊、尺寸不同的組合式抽屜櫃,是可以參考的好選擇;細小且無法歸類的玩具配件,如彈珠超人的彈珠、芭比娃娃的鞋子等,可利用洋芋片空筒等類似的回收盒來裝盛。


經驗提供:洪敏琬(國立空中大學親職教育講師,《小小生活高手》作者)/採訪整理:李佩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en 的頭像
    alen

    ☆*:.。. o(≧▽≦)o .。.:鬼靈精怪小老虎和他的媽咪☆*☆*

    a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